我院传媒经济系师生走进平谷镇罗营:解码数字乡村的现代化图景

发布时间:2025-11-04浏览次数:10

10月15日,我院传媒经济系师生在教师程静薇、仇喜雪的带领下,前往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北京市平谷区镇罗营镇开展“中国式现代化之数字乡村”主题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地走访湖畔耕读园、北京平谷风筝谷、桃园村等特色点位,师生们深入探寻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在山水田园间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图片



【湖畔耕读:废弃果园的美丽蝶变】


实践团首站抵达位于上镇村的湖畔耕读园。站在园区入口,眼前依山傍水、占地160亩的大型综合园区,师生深刻认识到资源盘活与模式创新的现实路径。同时学生也实地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当地负责人介绍通过财政资金“拨改投”机制,325万元财政资金转化为村集体股份,成功吸引社会资本1300万元,实现了从废弃果园到网红打卡地的转型。园区内由垃圾场改造的停车场、地质文化墙等设施,特别是园区每年为村集体带来不低于40万元分红并反哺互助养老的机制,展现了乡村振兴中可持续运营的重要性。


图片


调研间隙,师生们还品尝了用当地山楂制作的冰糖葫芦。镇罗营镇打造的“山水”冰糖葫芦广泛在北京市内销售,其高品质的口感也成为了“两会”期间的特供食品。


图片


【风筝谷里:千亩梯田上的文旅融合】


跟随着观光车,实践团一行缓缓驶入千亩梯田的怀抱。深秋时节,虽未见到风筝漫天飞舞的景象,但层层叠叠的梯田依然展现出独特的农业生态画卷。师生通过负责人了解到通过搭建“向阳花溪”循环水系,既解决汛期水毁问题,又打造独特水景,展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多重效益。


图片


学生也看到了乡村产业升级的具体案例——由大桃市场改造的网红石头房,引入乖古咖啡和非遗风筝展,成为集招商、服务、展销于一体的地标建筑。这种存量空间的创新利用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乡村产业升级的进一步理解。


图片


最让师生们印象深刻的是改建后的特色产业展销市场,那座网红石头房曾经是普通的大桃市场,如今引入乖古咖啡,布置非遗风筝展,成为集招商、服务、展销于一体的地标建筑。从传统农业到‘农业+文旅’的转型升级,这里让学生看到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


图片


【桃园新村:植物工厂里的数字农业】


步入桃园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依山而建的新民居,整洁的道路与统一的建筑色调,生动展现了整村搬迁与现代化乡村治理的实践成果。在这个曾经的地质灾害搬迁村,师生目睹了乡村振兴从蓝图到现实的转化过程。


在“乡里云坊”植物工厂,废弃厂房内的景象令人惊叹:六层立体栽培架上,绿油油的生菜在特定光谱的LED灯光下茁壮成长,根系浸润在清澈的营养液中。这一现代农业场景打破了学生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展现出数字技术如何将闲置资源转化为高效产能。通过技术人员的讲解,学生了解到这里生产的蔬菜不仅零农药、零重金属,还通过“共享菜架”的创新模式直接对接市场。这种“村集体+科研机构+企业”的三方合作模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新民居的规划建设到植物工厂的科技赋能,桃园村的实践让学生体会到,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发展理念、产业形态和治理模式的全面革新。这种全方位的乡村振兴路径,为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现实参照。


图片


【实践感悟:数字乡村的现代化之路】


此次实践调研让师生们深受启发,湖畔耕读园的蜕变展示了资源盘活的智慧,风筝谷的兴起彰显了文旅融合的活力,桃园村植物工厂则体现了科技赋能的创新。这些生动的案例共同勾勒出数字乡村建设的立体图景。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发展理念、治理方式和产业模式的全面革新。两位教师在总结中表示,作为未来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人才,同学们要善于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实践团成员通过此次调研,对数字乡村建设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将把实践所得转化为学习动力和研究素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