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创新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10-29浏览次数:10

文旅融合创新研究院

愿景

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国家级重要智库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使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整合资源、赋能产业,推动文旅领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服务国家战略与政府决策。


服务范围

1)战略研究与决策支持:开展文旅融合领域的战略规划、政策研究与行业分析,为政府及行业提供决策参考。

2)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依托数字技术构建信息数据库,整合学界、业界及国际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3)内容传播与成果推广:通过多元化传播渠道,推广文旅创新成果,并开展文创产品设计与文化IP转化,提升内容传播价值与社会影响力。

4)项目运营与产业赋能:提供文旅项目策划、传播营销及运营支持,助力新业态、新技术落地与实践转化。

5)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拓展国际化视野,开展多渠道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国文旅理念与实践走向世界。


团队风采

杨子航 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文旅融合创新研究院院长,电影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文化产业、文旅融合项目策划、文商旅运营模式研究、戏剧舞台创作等。

 多次承担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研究方向涵盖文化传播数字化创新、可视化技术等前沿领域,多项成果发表于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并应用于行业实践。

 出版《中国网络影视剧题材管理研究》《影视文化与演出的数字化转型研究》《影视文旅新生态:融合、创新与发展》等多部学术著作,系统构建了在影视、文旅及相关产业融合领域的理论体系。

 在艺术实践方面,担任制作人与策划人,主导创作了实景创新剧目《梁祝–蝶梦津多》、沉浸式音乐剧《时光花舍》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作品。


刁基诺 副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文旅融合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清华大学水木学者、博士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博士。在核心期刊、党媒央媒、国际及国内会议发表50余篇学术文章;撰写10余篇蓝皮书报告;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及各类课题;指导学生获奖多项;专报获省部级、市级采纳并得到相关负责领导批示。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文旅、影像传播、文化产业


曹凯中 副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拔尖学者;长期从事风景园林学、建筑学以及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及研究,《风景园林》特约编辑,Playmaker Atelier主持建筑师。

 作品:2020年度国际风景园林协会(IFLA)数字创新奖,亚太地区首位获奖者

2022年作品(OBJECT)获得德国柏林穿越数字艺术节(Transmediale)城市单元(Städtische Einheiten )二等奖(半人马奖)

2023 年指导数字艺术作品《WHO IS SHE?》在“上海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3)”数字艺术单元获3等奖,并在亚洲地区公开巡展

著作:《景象:园林、诗性、栖居与影像》

李培峰 副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博士、副教授,长期从事区域文化产业、文化政策等研究。

李亚 副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导演;长期从事影视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以及广告片、宣传片、纪录片、专题片和故事片的编剧与制作。


连捷 讲师

硕士毕业于悉尼大学传媒实践专业。擅长农文旅、乡村振兴方面的实践工作。

段雨虹 科研助理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融合创新研究院科研助理。硕士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主要从事文化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研究。

丁欣雨 科研助理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融合创新研究院科研助理。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立项项目负责人,有多项课题研究经验。

陈建瑜 顾问

曾任宁波市象山县政协副主席 、党组成员,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等。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高宏存 顾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传播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文化政策、创意产业、文化体制改革等研究。

李挺伟 顾问

 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中英电影基金主席,中英文创集团董事长,清华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代表性成果


项目落地及获奖情况

  1. 2025上海国际光影节浦东新区分会场“科创星河”设计落地(2025.10

  2. 青岛双鲸区二期深化设计(2025.9

  3. 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杯”创意设计大赛协办单位(2025.9

  4. 治愈系环境式音乐剧《时光花舍》(2025.5

  5. 太白酒肆沉浸式餐秀演艺(2024.11

  6. 《济宁津多里非遗民俗庙会——匠心共融,古今同庆,焕活非遗新动力》获文旅部2025非遗创新案例奖(2024.10

  7. 《蛋仔派对》“蛋码高校创作赛”(2024.10

  8. 大型实景创新剧目《梁祝-蝶梦津多》(2024.9

  9. 沉浸戏剧《李白-太白印象》(2024.9)

  10. 深圳大鹏区金龟河村乡村基础设施设计(2023.8

  11. 中关村军四季汇广场城市更新设计(2022.6

  12. 江苏宿迁沁和园展示区景观设计(2021.4)


蓝皮书报告

  1. 《中国高校旅游学科硕士教育质量与产学研融合发展趋势报告》2025.10

  2. 2024年中国非遗馆运营报告》

  3. 2024年中国城市文旅发展报告》

  4. 《文旅蓝皮书:中国文旅产业发展报告(2024)》

  5. 2023年中国城市文旅发展报告》

  6. 《中国互联网视听行业发展报告(2022)》

  7. 《短视频助力非遗文化传承—2021非遗短视频观察》


相关论文

  1. 《以当代视听语言描绘新时代生动画卷》《今日影评Mtalk》,20251018日。

  2. 《全球光影演艺赋能夜间文旅发展的实践路径》,第七届“新时代文化创新论坛”,深圳,20251010-12日。

  3. 《从“工具赋能”到“生态重构”:人工智能在影视产业的实践应用与发展突围》,《探索与争鸣》第四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会,北京,2025917日。

  4. 《完善入境消费生态 助力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旅游报》,2025827

  5. 2024年中国城市文旅发展报告》《文旅蓝皮书:中国文旅产业发展报告(202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已收稿。

  6. 2024年中国各类非遗馆运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发展报告(2024)》,已收稿。

  7.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Overseas Micro-Drama in the AI Era: A Case Study of ReelShort’, IDEA2025, Regional Hub-China, 75th ICA,Hangzhou,15 June,2025

  8. 《解码“情绪价值”驱动的全球化商业范式》《经济参考报》,202577日,新华社转载,央广网转载,2025714

  9. 《“数字藏经洞”:在体验创新中实现文化保真的新型博物馆实践》,《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年第五期

  10. 《文旅产业新动能:需求引领变革,运营创造价值》《新华网》,2025529

  11. 《从技术奇观到文化共鸣:光影演艺如何赋能文旅夜间经济》《文汇报》,2025528

  12. 《文旅融合新跃迁:解码Z世代消费诉求与供给侧革新》《光明网理论频道》,2025528

  13. 《基于CiteSpace计量可视化对我国“博物馆数字化”主题研究的探析》,《爱尚美术》,2024年第五期(总第47期)20251

  14. AI赋能演艺光影秀创作的思考》,首届数智影视创研论坛,重庆,2024121-2日。

  15. 《以创新驱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光明网理论频道》,20241126

  16. 《从热播影视剧思辨“影视文旅”发展的爽点与痛点》,第十七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沈阳,20241025-28日。v

  17. 《微观文旅——城市社区的文化新景》《文汇报》,20241113

  18. 《社区空间焕活与“微观文旅”实践——中外优秀社区空间营造案例中的底层逻辑与发展经验》,2024第四届文化产业学术年会,南京,20241018-20日。

  19. Performing the self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voice from a villager,Cultural Trends,28 Apr 2024.

  20. How virtual tourism influences travel intention: astudy combined with eye movement and scenarioexperiment,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7 Dec 2023.



未来目标

建设成为在文旅融合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与公信力的国家级专业智库。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与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的文旅研究平台,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文旅产业国际化发展。持续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融合,建成开放共享的文旅大数据平台与知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