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学院科研创新能力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质量,进一步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经济与管理学院于9月24日下午召开2026年国家级项目申报动员会。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栋晗、科研处副处长殷复莲、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会议。申报动员会由数字商务系主任张成虎主持。

王栋晗在动员会讲话中强调,科研工作不要闭门造车,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既要紧跟国家战略方向和政策导向,又要结合中国传媒大学的特色和学院优势,落实“有组织的科研”,推动学院科研平台建设。他鼓励全体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谋划、协同创新,形成有组织科研的合力;联合校内多学院力量,发挥经管学院的跨学科优势,力争在2026年国家级项目申报中实现新的突破。

殷复莲围绕近年学校的科研数据,肯定了我院科研立项的成绩;同时也强调了国家级项目申报的重点要求,即立足学科优势,强化系统思维与团队合作,不断提升科研工作的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水平。她指出,经管学院提前启动国家级项目申报动员工作已经成为了工作常态,学校科研处将积极提供相应支持和保障,助力后续项目申报各关键环节的有效推进,祝愿学院明年取得更大成绩。

随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的五位老师逐一分享了申报经验。
刘佳认为,应明确面上项目的定位,并将一份好的项目书比作商业计划书,选题作为“产品”需要足够吸引人、研究方案需要成为逻辑清晰的详尽“蓝图”以及“团队”需要由可靠成员组成。她还指出,项目书的精美和严谨程度就像说明书,必须专业、规范、易读。
管悦结合自己申报的经验阐述了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的区别和联系,她认为面上项目可以是青年项目的延伸和团队合作的成果,青年项目可以是大家研究的起点,两者在科研发展路径中相辅相成、循序渐进。她提到可以通过各类学术会议和交流讲座来拓宽视野,为选题打好基础。
王静指出,选题可以从几个角度出发,包括当前关注的研究、学校特色以及研究兴趣。在项目书撰写过程中,内容必须聚焦关键问题,需要把握和利用学院提供的一切机会和资源,多与本领域的专家交流,重视评审人提出的宝贵意见。
王一迪认为,青年基金的选题可以是以往研究内容的延续。她结合专家针对自己项目所提出的修改意见,讲述了自己如何围绕选题和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她指出,项目申请书在符合各学科写作范式的同时,必须注重规范性,即仔细对待基本格式和框架,避免出现错别字、科研经历错误等问题。
张林姿认为,申请人需要多参加各类学术讲座,从而听取更多意见,积累经验;同时选题需要“顶天立地”,但是创新不能从零开始,可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她建议老师们可以从评委角度出发,思考利用图表等可视化的形式包装申请书的亮点和创新点,使其得到有效展示。
数字商务系主任张成虎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对标学校“三真”(“真问题、真研究、真成果”)标准大讨论的要求,狠抓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质量是基层教学科研单位高质量科研工作的重要抓手;而“提前谋划、尽早布局、倒排时间表”,为老师的项目申报提供从选题、论证到形式审查的全流程、精细化指导与服务正是学院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的集中体现。

此次动员会使学院学术骨干教师进一步明确了申报思路和努力方向,为扎实推进2026年国家级项目申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学院将持续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强化科研过程管理与全方位指导,推动“传媒+经济+管理”的多方位交叉融合发展;未来也将通过举办学术年会,发挥业界头部推动作用,全面提升学院科研竞争力,助力学校科研事业的高质量发展。